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故人系列之三
父子俩的一百年
疫情再度告急。刚从湘西出差回来,竟然被黄码了几天,哪里也不能去,还连续检了5次核酸。常常听着雨声,或者望着窗外的阳光发呆,往事一一浮现。班主任老师姓肖,一个白面书生,常年穿一件藏青色中山装。他说话时轻言细语。如果教室里不安静,他会停住不说,皱着眉头,眼神凌厉,有些不怒自威。他把全班编成多个课外自习小组,安排我这个学习委员和另一个学生干部定期检查。于是,我俩经常晚上从上街走到下街。说实话,这差事费力不讨好,受欢迎的时候不多。他曾带领全班步行10余公里,去水田公社参观样板田。一路上,我们唱了很多歌,很开心。他还组织到龙岩塘的小山上“抓特务”。全班分为“解放军”、“民兵”和“特务”,“特务”又分为两种:“公开特务”身手敏捷,不容易抓住;“秘密特务”的姓名是用米汤写的,得用水打湿后才能显示。当然,“军民”全胜,高歌凯旋。
当时有意思的课文不多。他就自己动手,刻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教材。如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中学课文,也就是这一篇。在纪念长征40周年的热潮中,他组织我们成立“讲故事小组”,到其他班级去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样巡回宣讲,确实能锻炼胆量。他还鼓励我们创作。那两年,我自编自演过相声、小品,虽然水平很差。时值文革后期。现在想来,他是在黑夜里用力撬开一扇窗,让我们看见窗外的星光。当时,这种变动很正常。也有别的老师一直教我们,从小学到高中。1978年春天,我提前加入了高考补习的行列,史、地老师就是肖老师。
那时候,还没有正规的史、地教材,只有一本薄薄的《考试大纲》。辅导地理时,肖老师油印了很多张只有线条的中国地图,让我们自己填内容。如学习中国地形时,他让我们把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之类填进去;他曾出过一道题:从北京出发,乘船去广州,但不能走海路,你怎么走?正确答案是:从北京经大运河到南京,再走长江到城陵矶,穿过洞庭湖,然后溯湘江而上,在广西兴安灵渠转弯,进入珠江流域。还有一些老师,如教语文的吕敬平老师、教数学的陈竹如老师等等,也堪称“德艺双馨”。借助他们的托举,一批批寒门子弟展翅高飞。就我个人而言,在中学老师中,肖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包括我的阅读兴趣,包括我早年的一些个性。
上大学后,除了礼节性的拜访(如拜年),我和肖老师交往不多。一次在火车上,遇到肖老师。他告诉我,他刚从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来。在外地遇见老师,我很兴奋,邀他坐在我旁边的空座上,但他没有坐,去了前面的车厢。还有一个暑假,他和我的堂兄(也是他的同事)在长沙参加完高考阅卷后,一起来我单位玩。当时,我在长沙某中学当老师。白天,我陪他们逛公园;晚上,请肖老师睡我的床铺,我和堂兄睡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办公室里有吊扇。看得出,肖老师对我的诚意感到欣慰,但又有些不自在。也许,是我当时还不成熟,不知道怎样跟老师交流;也许,是老师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向学生敞开心扉。后来我听说,肖老师对自家的亲戚也彬彬有礼,每年都会去拜年,但从不在外留宿,即使是到了岳母家。解放前,肖老师的父亲开过中药铺,有文化,对独子期望高,要求严。为他取名“超然”,就不同凡响。偶有小伙伴来玩,其父就向他和小伙伴提问,如“战国七雄”是哪七个?估计肖老师的文化基础、文史兴趣,也是这样积累下来的。肖老师是文革前的高中生。按他的家庭出身,当时不可能上大学。于是,肖老师当了民办教师。虽然学历不高,但他以知识渊博而闻名,人称“肖博士”。他的博学,全靠自学。他一向谨言慎行,比方找女生谈话,从来不关房门。那时候,老师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宿舍就是办公室。他很关心时事,在文革后期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常常眉头紧锁,难见笑容。面对相互信任的同事,他会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又沉默寡言。1977年夏天,他特意找到几个已经毕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打招呼:国家可能会恢复高考了,你要早点准备哦。恢复高考后,他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全县、全地区的历史名师。至今,很多学生仍对他心存感激。
1992年夏天,忽然听说肖老师已于年初病逝,我的大脑一时空白。怎么会这样?他才50岁呀!生长在中医之家,他也很注意养生的。传闻他生病的原因之一,是在职称评定中遭遇了不公。制度总是冷冰冰的,只重学历,不重学识、业绩和与口碑。而他的自尊、傲气,又让他的愤懑难以排遣,郁结于心。1999年春节过后,中小学同学第一次聚会,纪念高中毕业二十周年。正餐之前,我提议:第一杯酒就敬已经去世的肖老师和一个女同学。大约五六年前,肖老师的墓前修了路,家族的墓园修葺一新。操办此事的,是他的一儿一女。肖老师的儿子本名晨曦,一个好听的、充满希望的名字。晨曦小时候白白净净。我还记得他坐在家门口翻阅杂志的样子,憨态可掬。那杂志是肖老师自己收藏的《小朋友》,出版于文革之前。肖老师对儿子要求很严,就像自己的父亲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女儿,则是妥妥的慈父,常常鼓励,悉心陪伴。在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尽可能不让女儿受委屈。经常步行两三里,给上小学的女儿送中餐。
1993年,肖老师的女儿考上了中南大学。通过她,我和晨曦也有了联系。一个夏天,晨曦来长沙看我。当时,我借住在树木岭一家工厂的宿舍,屋子很小。他依然白净,个子高瘦,穿着无领的黑衬衣,既时尚,又帅气。时间长了,也能发现他的眼神有些疲惫,那应该是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他告诉我: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中学母校(也是肖老师工作过的学校)当过老师,教政治。1993年夏天,他毅然决然去了广州,为电视台拉广告。他给我的名片上,姓名已是“肖邦”,一个洋气、艺术味十足的名字。他走后,我有些感慨。没想到,肖老师儿子的个性和肖老师几乎完全相反,这是不是“矫枉过正”?肖老师清高孤傲,很难向外人敞开心扉;而肖邦则开朗随和,长于交际,一定适合在职场发展。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左右逢源,常有贵人相助,有两位前辈领导还成了他多年的朋友。2007年,他改行创业,办了一家“千里马”公司,专做人力资源培训。随着时势发展,他也不断尝试新业务,创意层出不穷,常常宾客如云。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公司中正式职员并不多,但义务帮忙的很多,往往一呼百应。有人告诉我,那场面就像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客栈一样。他也热心公益。前几年为了母校校庆,他东奔西走,乐此不疲。或者转发他唱的歌。他确实唱得好,据说得过老家县里的一等奖,也上过深圳电视台。更多的时候,是率性聊天,一句话分作很多行,不停地刷屏。说实话,我基本认同他的三观,但不习惯这样的聊天方式。后来,见多了他聊天,包括深夜里的刷屏,我就读出了热闹背后的两个字:寂寞。他妹妹也说:不知道为什么,哥哥的骨子里有一种很强的不安全感。去年1月3日,疫情还没爆发。听说他在长沙,我约他吃饭。按他的性格,我以为他会带几个朋友、老乡过来,结果只来了他一个。他告诉我,准备在长沙开设一个研究生人才服务中心,正在河西大学城附近选址。我知道他和四野的一些后代关系好,就说到了我很敬重陶斯亮,喜欢她写的文章。他说自己跟她很熟,下次一定介绍我认识。深夜12点过后,他在微信上留言:安全到达长城酒店。我知道,他是怕我担心。
6月9日上午,我和他通了电话。彼此都没有急事,就没有相约见面。8月4日中午,忽然传来消息:肖邦前两天中风了,正在抢救。他也只有50岁。虽然这些年身材有些发福,但他经常打篮球,打乒乓球,看起来很健康。据说头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很晚才吃饭。第二天早上发病时,身边没人,耽误了抢救的时间。我见过他的前妻,那时他们还没有离婚。那是一个漂亮的、高个子上海女人,说话很嗲。只寒暄了几句,给我的印象是:这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虽然疫情汹汹,但肖邦的丧事很隆重。在珠三角创业、扎根的老乡很多,也很齐心。8月8日的广州追悼会上,去了很多人,有的是从深圳、珠海赶去的,只为给他送行。一些朋友写了诗、文、挽联寄托哀思,下面这副挽联是同在珠三角的吕晓明老师写的:肖邦老弟,你如果天上有知,可以引为自豪了。你看,你的人品、你的为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他们有很多的共性,如善良、正直、勤奋,又如自尊、敏感、嫉恶如仇。肖老师成长在一个十分压抑的时代,身上有太多的那个年代的印记。而肖邦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远走他乡,可以跳槽改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由于家庭出身、工作环境等缘故,肖老师常常小心翼翼,甚至忍气吞声;生活在沿海地区,又是自谋职业,肖邦敢说敢做,畅所欲言,不需要生闷气。而肖邦的真诚、豪爽和侠义,给他带来了许多朋友,许多人间温暖。
80年很短,短暂渺小得如同一滴水、一粒土、一阵风。每当春风吹拂,家乡的山野里,依然会长出绿油油的野草;每当秋风萧瑟,家乡的田埂上,依然会绽放金黄色的野菊花。2021年10月16日
(作者注:感谢肖琳曦、朱美华、傅卫红等朋友提供珍贵照片。)
朱健:小店,快挺不住了
刘海鸥:保姆小美的故事
刘海鸥:阿巧,"北漂"自梳女的后半生
谢悦:几乎快要忘掉恶心了
周彩莲:"三转一响"及那时的票证旧物
他眼中的红色乌托邦
陈党耀:票证年代与儿时果腹苦乐
丁毅信:我存着乡村中学的学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