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人间丨张志鸿:肖邦父与子的一百年

青山自牧 新三届 2022-03-21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志鸿,湖南邵阳人,1978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7月毕业,曾在中学、中专执教17年,在某央企湖南公司工作多年,定居长沙。


原题

故人系列之三

父子俩的一百年





作者 :张志鸿




今年的八九月无比漫长。

糟糕的消息接二连三。

疫情再度告急。刚从湘西出差回来,竟然被黄码了几天,哪里也不能去,还连续检了5次核酸。

因为某个原因,又在床上躺了十多天。

常常听着雨声,或者望着窗外的阳光发呆,往事一一浮现。

01

1975年9月,我进了初一。

班主任老师姓肖,一个白面书生,常年穿一件藏青色中山装。

他说话时轻言细语。如果教室里不安静,他会停住不说,皱着眉头,眼神凌厉,有些不怒自威。

作为班主任,肖老师对我们没少操心。

他把全班编成多个课外自习小组,安排我这个学习委员和另一个学生干部定期检查。于是,我俩经常晚上从上街走到下街。说实话,这差事费力不讨好,受欢迎的时候不多。

他曾带领全班步行10余公里,去水田公社参观样板田。一路上,我们唱了很多歌,很开心。

他还组织到龙岩塘的小山上“抓特务”。全班分为“解放军”、“民兵”和“特务”,“特务”又分为两种:“公开特务”身手敏捷,不容易抓住;“秘密特务”的姓名是用米汤写的,得用水打湿后才能显示。当然,“军民”全胜,高歌凯旋。


我的中小学校园,如今是镇中心完小

肖老师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

当时有意思的课文不多。他就自己动手,刻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教材。如今,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中学课文,也就是这一篇。

在纪念长征40周年的热潮中,他组织我们成立“讲故事小组”,到其他班级去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这样巡回宣讲,确实能锻炼胆量。

他还鼓励我们创作。那两年,我自编自演过相声、小品,虽然水平很差。

时值文革后期。现在想来,他是在黑夜里用力撬开一扇窗,让我们看见窗外的星光。
 
02

我们上高中之后,肖老师也改教历史、地理。

当时,这种变动很正常。也有别的老师一直教我们,从小学到高中。

1978年春天,我提前加入了高考补习的行列,史、地老师就是肖老师。


肖超然老师遗像

那时候,还没有正规的史、地教材,只有一本薄薄的《考试大纲》。

辅导地理时,肖老师油印了很多张只有线条的中国地图,让我们自己填内容。

如学习中国地形时,他让我们把三大平原、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之类填进去;

他曾出过一道题:从北京出发,乘船去广州,但不能走海路,你怎么走?

正确答案是:从北京经大运河到南京,再走长江到城陵矶,穿过洞庭湖,然后溯湘江而上,在广西兴安灵渠转弯,进入珠江流域。

这样教地理,让人怎能不喜欢?

还有一些老师,如教语文的吕敬平老师、教数学的陈竹如老师等等,也堪称“德艺双馨”。借助他们的托举,一批批寒门子弟展翅高飞。

就我个人而言,在中学老师中,肖老师对我的影响最大,包括我的阅读兴趣,包括我早年的一些个性。 


03

上大学后,除了礼节性的拜访(如拜年),我和肖老师交往不多。

一次在火车上,遇到肖老师。他告诉我,他刚从西安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回来。在外地遇见老师,我很兴奋,邀他坐在我旁边的空座上,但他没有坐,去了前面的车厢。

还有一个暑假,他和我的堂兄(也是他的同事)在长沙参加完高考阅卷后,一起来我单位玩。当时,我在长沙某中学当老师。白天,我陪他们逛公园;晚上,请肖老师睡我的床铺,我和堂兄睡在办公室的办公桌上,办公室里有吊扇。

看得出,肖老师对我的诚意感到欣慰,但又有些不自在。

也许,是我当时还不成熟,不知道怎样跟老师交流;也许,是老师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向学生敞开心扉。

后来我听说,肖老师对自家的亲戚也彬彬有礼,每年都会去拜年,但从不在外留宿,即使是到了岳母家。
 
04

解放前,肖老师的父亲开过中药铺,有文化,对独子期望高,要求严。为他取名“超然”,就不同凡响。

偶有小伙伴来玩,其父就向他和小伙伴提问,如“战国七雄”是哪七个?

估计肖老师的文化基础、文史兴趣,也是这样积累下来的。

肖老师是文革前的高中生。按他的家庭出身,当时不可能上大学。于是,肖老师当了民办教师。

虽然学历不高,但他以知识渊博而闻名,人称“肖博士”。他的博学,全靠自学。

他一向谨言慎行,比方找女生谈话,从来不关房门。那时候,老师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宿舍就是办公室。

他很关心时事,在文革后期那些动荡的日子里,常常眉头紧锁,难见笑容。

面对相互信任的同事,他会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又沉默寡言。

1977年夏天,他特意找到几个已经毕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打招呼:国家可能会恢复高考了,你要早点准备哦。

恢复高考后,他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全县、全地区的历史名师。至今,很多学生仍对他心存感激。

邵阳县二中原四合院

因为不太合群,有人说他清高。

其实,不是清高,是谨慎;也不是谨慎,而是压抑。

他的个性当然与家庭出身有关,与那个时代有关。
 
05

1992年夏天,忽然听说肖老师已于年初病逝,我的大脑一时空白。

怎么会这样?他才50岁呀!生长在中医之家,他也很注意养生的。

传闻他生病的原因之一,是在职称评定中遭遇了不公。制度总是冷冰冰的,只重学历,不重学识、业绩和与口碑。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他的自尊、傲气,又让他的愤懑难以排遣,郁结于心。

没能探望、送别肖老师,一直让我遗憾。

1999年春节过后,中小学同学第一次聚会,纪念高中毕业二十周年。正餐之前,我提议:第一杯酒就敬已经去世的肖老师和一个女同学。

三四十位同学默默地,把杯中酒泼洒了几滴在地上。

大约五六年前,肖老师的墓前修了路,家族的墓园修葺一新。操办此事的,是他的一儿一女。

他的儿女长大了。

肖老师和他的妻子、儿女
 
06

肖老师的儿子本名晨曦,一个好听的、充满希望的名字。

晨曦小时候白白净净。我还记得他坐在家门口翻阅杂志的样子,憨态可掬。那杂志是肖老师自己收藏的《小朋友》,出版于文革之前。

肖老师对儿子要求很严,就像自己的父亲对待自己一样。

对待女儿,则是妥妥的慈父,常常鼓励,悉心陪伴。在重男轻女的大环境里,尽可能不让女儿受委屈。经常步行两三里,给上小学的女儿送中餐。

小兄妹

1993年,肖老师的女儿考上了中南大学。通过她,我和晨曦也有了联系。

一个夏天,晨曦来长沙看我。当时,我借住在树木岭一家工厂的宿舍,屋子很小。

他依然白净,个子高瘦,穿着无领的黑衬衣,既时尚,又帅气。

时间长了,也能发现他的眼神有些疲惫,那应该是长期睡眠不足造成的。

他告诉我:大学毕业后,他曾在中学母校(也是肖老师工作过的学校)当过老师,教政治。

1993年夏天,他毅然决然去了广州,为电视台拉广告。

他给我的名片上,姓名已是“肖邦”,一个洋气、艺术味十足的名字。

他走后,我有些感慨。没想到,肖老师儿子的个性和肖老师几乎完全相反,这是不是“矫枉过正”?

肖老师清高孤傲,很难向外人敞开心扉;而肖邦则开朗随和,长于交际,一定适合在职场发展。
   
07

间或,传来一些肖邦的消息。

他为人豪爽,乐于助人,左右逢源,常有贵人相助,有两位前辈领导还成了他多年的朋友。

2007年,他改行创业,办了一家“千里马”公司,专做人力资源培训。

后来,这公司越做越大,在广东颇有名气。

随着时势发展,他也不断尝试新业务,创意层出不穷,常常宾客如云。

只要是外面来的朋友,他一律热情接待,管吃管住。


有些朋友称他为“邦主”

于是,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公司中正式职员并不多,但义务帮忙的很多,往往一呼百应。

有人告诉我,那场面就像电视剧《武林外传》中的客栈一样。

他也热心公益。前几年为了母校校庆,他东奔西走,乐此不疲。
 
08

近两年,我和肖邦同在几个微信群,他在群中很活跃。

他经常发红包,活跃气氛。

或者转发他唱的歌。他确实唱得好,据说得过老家县里的一等奖,也上过深圳电视台。

更多的时候,是率性聊天,一句话分作很多行,不停地刷屏。

有时聊亲情、友情;
有时聊时事、历史;

有时臧否天下人物,粪土古今万户侯。

他骂得最多的,是贪官污吏,是家乡昏庸的官员。

有他在,群里就很热闹,他似乎也很享受。

说实话,我基本认同他的三观,但不习惯这样的聊天方式。

后来,见多了他聊天,包括深夜里的刷屏,我就读出了热闹背后的两个字:寂寞。

真正充实、洒脱的人,是不会这样刷屏的。

他妹妹也说:不知道为什么,哥哥的骨子里有一种很强的不安全感。
 
09

去年1月3日,疫情还没爆发。听说他在长沙,我约他吃饭。

按他的性格,我以为他会带几个朋友、老乡过来,结果只来了他一个。

他告诉我,准备在长沙开设一个研究生人才服务中心,正在河西大学城附近选址。

我知道他和四野的一些后代关系好,就说到了我很敬重陶斯亮,喜欢她写的文章。他说自己跟她很熟,下次一定介绍我认识。

饭后,他匆匆赶往邵阳。

深夜12点过后,他在微信上留言:安全到达长城酒店。我知道,他是怕我担心。

少年本色

今年5-6月,他又在长沙呆了十多天。

6月9日上午,我和他通了电话。彼此都没有急事,就没有相约见面。

我们的想法差不多:来日方长,不急。
 
10

8月4日中午,忽然传来消息:肖邦前两天中风了,正在抢救。

下午三点半,又传来确讯:他已离开了人世。

真如晴天霹雳!

他也只有50岁。虽然这些年身材有些发福,但他经常打篮球,打乒乓球,看起来很健康。

据说头一天晚上,他和朋友很晚才吃饭。第二天早上发病时,身边没人,耽误了抢救的时间。

如果他身边有个伴,也不至于这样。

我见过他的前妻,那时他们还没有离婚。那是一个漂亮的、高个子上海女人,说话很嗲。

只寒暄了几句,给我的印象是:这不是一位好伺候的主。

我从没有问过他婚恋情况,也没有提过建议。

现在想来,他确实太孤独了。

他自己肯定也没有想到,他的生命结束得这样匆忙。
 
11

在我们共同的微信群中,很多人痛心疾首。

虽然疫情汹汹,但肖邦的丧事很隆重。在珠三角创业、扎根的老乡很多,也很齐心。

8月8日的广州追悼会上,去了很多人,有的是从深圳、珠海赶去的,只为给他送行。

一个同在校园长大的小师妹专程从上海赶去送别。

我也想去,但去不了。

一些朋友写了诗、文、挽联寄托哀思,下面这副挽联是同在珠三角的吕晓明老师写的:

怒马肖衣  侠骨正气  万丈豪情堪云响;
天妒邦才  大湾悲音  千曲未竟不忍听。

肖邦老弟,你如果天上有知,可以引为自豪了。你看,你的人品、你的为人得到了广泛的肯定。
 
12

父子俩的生命,都停留在50岁。

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他们有很多的共性,如善良、正直、勤奋,又如自尊、敏感、嫉恶如仇。

他们个性的差异也很大:父亲内向,儿子外向。

命运决定于个性,个性决定于环境。

肖老师成长在一个十分压抑的时代,身上有太多的那个年代的印记。

而肖邦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远走他乡,可以跳槽改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这一点,儿子比父亲的命好。

由于家庭出身、工作环境等缘故,肖老师常常小心翼翼,甚至忍气吞声;

生活在沿海地区,又是自谋职业,肖邦敢说敢做,畅所欲言,不需要生闷气。

这一点,儿子比父亲更强。

肖老师交际不广,可以深谈的朋友不多;

而肖邦的真诚、豪爽和侠义,给他带来了许多朋友,许多人间温暖。

这一点,儿子应该比父亲更幸福。
 
13

老家有一座高霞山,横亘在邵阳、衡阳、永州之间。

高霞山下,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老镇。

在镇中学(青云中学)的后面,有一个肖家院子。

肖老师在院子西头的山坡上安眠已近30年了。

再过一些时日,肖邦也将回到那里,陪伴父亲。

家乡一角(摄于2019年)

两个50年叠加,其实只有80年。

80年很短,短暂渺小得如同一滴水、一粒土、一阵风。

但我也相信物质不灭、万物相联。

每当春风吹拂,家乡的山野里,依然会长出绿油油的野草;

每当秋风萧瑟,家乡的田埂上,依然会绽放金黄色的野菊花。
  

2021年10月16日


(作者注:感谢肖琳曦、朱美华、傅卫红等朋友提供珍贵照片。)


张志鸿专列
我的乡愁,那些正在远去的明师

张志鸿:一名小镇少年的阅读饥渴

913事件,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韶山火车站:五十年沧桑的见证
张志鸿:湖南人不能忘记的一个军人
张志鸿:怀念一个日渐高大的身影
张志鸿:为“四人帮”殉葬的那些人
40年前那场战争的硝烟与回声
张志鸿:走访茶陵潘汉年流放地


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原载作者微信公号青山自牧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在人间

朱健:小店,快挺不住了

朱健:护工陈阿姨

刘海鸥:保姆小美的故事

刘海鸥:阿巧,"北漂"自梳女的后半生

谢悦:几乎快要忘掉恶心了

周彩莲:"三转一响"及那时的票证旧物

黄文泉:一个老外的中国旅行,

他眼中的红色乌托邦

陈党耀:票证年代与儿时果腹苦乐

丁毅信:我存着乡村中学的学费清单

徐丰盈:饥饿与黑暗中的罪与罚
吕贡呈:粮票不够的日子
陈凯歌:让人欺负惯了长大就成坏人了
尚言:我们呼啸而过,万物遭殃
白而强:我对着爸爸开枪走火
夏良才:童年的二条街:那些人,那些事
夏新民: 我的沙湖记忆
余琼琼:肥腊肉,瘦腊肉,永远的痛
蒋蓉:革命洪流中的小水滴
周初:我那淘气惹祸捅娄子的童年岁月
周永威:放牛娃的冬天
邱炜煌:一个少年眼中的革命时代
我们那一代人的奇葩芳华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刘索拉:女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